
選書的起心動念?
坦白說,我並非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也沒有被習慣養成問題困擾得焦頭爛額。整體而言,我給自己的評價反而是「行動力十足」。然而,來到年末12月進行年度規劃時,一個新的念頭悄悄冒出——我不想再用「衝刺型選手」這樣的標籤來定義自己,也不希望把生活分割成一個個需要「完成」的專案。與其在意讀了幾本書、跑了幾場馬拉松,我更渴望成為那種「對生活有高度自控力」的女生,或是「能長期穩定投入某項行動的積極者」。
在這個背景下,我剛好讀完了《我,刀槍不入》這本在閱讀前哨站大受推薦的心智養成好書,並開始思考:若要培養更具韌性與延續性的心智和行動習慣,有誰能提供真正實用的經驗分享?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便是 James Clear 的經典著作《原子習慣》。
簡單說一下這本書 💬
融會行為科學的知名演說家 James Clear的核心理念是:「微小且持續的改變,能帶來複利效應般的巨大成果。」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透過改變習慣來實現理想生活的工具書。書中結合行為科學與生活實例,以簡單易懂的四步法則,帶領讀者理解如何將習慣養成變得更容易、更持久。
全書 295 頁,篇幅輕薄,但內容紮實,從作者重創頭部的經歷談起,逐步展開習慣改變的四個核心步驟。作者以貼近讀者的顧問式語氣進行闡述,不僅通俗易懂,更具有行動指導性,啟發讀者邁向高效生活,成為自己人生的「實踐家」。
我的亮點筆記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將筆記分為三個類別。接下來會針對這三個類別,選出1~2個特別印象深刻的內容與大家分享。希望透過這些分享,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靈感。
一、當頭棒喝的想法💡
不用為「成爲不了誰」而慌張。你已經在路上;或者你已經是了。
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自己期許的模樣(改變自我形象),也明白「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改變正在做的事」這樣的道理。聽起來實際,但實踐起來,總會被困在「完美牢籠」裡。
什麼是完美牢籠呢?請假設你想成為一個自律運動的人,你在一週運動5天後,休息了2天。即便下一週恢復穩定的訓練循環,你仍在心中無底線地拷問著自己:「為什麼選擇休息,而不是每天都運動!」,於是,即便你是在一週多數天內維持運動的人,也不敢說自己是個「固定且自律運動的人」,甚至覺得自己離這個身份十萬八千里。
究竟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自信地擁抱某個的身份?
James Clear 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到:「我們不太可能隨手畫一張畫就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也不會踢一次足球就覺得自己是足球選手。然而,當我們反覆執行這些動作,證據漸漸累積,我們的自我形象也開始改變。」讀到這段話,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思維一直停留在「重複做是為了成為某個角色」,卻忽略了事實——重複做是會「自然而然成為那個角色」。
如果目標是「成為足球員」,或許永遠無法找到一個明確的時刻,自信地說:「現在,我是一名足球員!」,更別說「夠格的足球員」這種難題。但如果執行方向是「我會反覆練習足球」,隨著日復一日的累積,某一刻回頭,會發現自己早已是足球員——無論是最蹩腳的,還是最傑出的那一位。正是這些細微而重複的行動,讓我們悄然轉變,成為心目中的自己。
成為想要的樣子,不需要每一場生活競賽都勝利。
銜接著改變自我形象,書中提到:「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要贏得選戰,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得票率,只需要獲得多數選票即可。」又或者說,「投個幾票給壞習慣或沒有生產力的習慣無傷大雅,你的目標只是要在多數時間裡讓好習慣獲勝。」讀到這段話,我的腦袋瞬間——boom!

原來幾次不如預期沒有關係,我仍然可以是自己認同與喜歡的樣子。
這個觀點帶給我全新的視角。有別於過去信奉的「勇於嘗試、面對錯誤、持續改進」的信念,這種思維不將未完成的經驗視為錯誤或失敗,也不將100%的達成率視為關鍵,而是帶領讀者走上一條新路徑,深刻理解「以多數行動支持的選擇,『已成為』個人與其生活。」這才是事實。
在筆記這段內容時,我不禁將這個概念延伸到另一個議題上:「我們是不是在苛求自己的路上,忘記了寬恕那些同樣努力爭取多數票的人?」 換句話說,我們會不會其實長期以來,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著不公平的評價?這個問題我放在心中,省思多時。
二、值得 highlight 的行動概念 📝
兩分鐘法則:越有益的行動,越要容易開始
作者指出,人絕對具備完成「非常困難」事情的潛力,但人生本就充滿不可避免的苦難,我們需要保留足夠的精力來應對「本來就會朝自己來的挑戰」。如果連「長期做下來會有回報的事情」都變得舉步維艱,那麼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高難度的不適感容易讓我們傾向於「放棄」,最終可能錯失那些真正能帶來益處的行動。
那麼,如何讓「長期會有回報的行動」變得毫不費力?
作者提出了妙招——「兩分鐘法則」。核心在於:從最低的行動門檻開始,例如「只做兩分鐘」,並且抱持著「兩分鐘就停」的決心。目的不在於完成全部,而是啟動行動,降低心理阻力。因為即使是短時間或低難度的練習,只要持續執行,也能帶來遠比「什麼都沒做」時更大的影響,累積巨大改變,並逐漸內化為身份認同。
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假設目標是跑42.195公里的馬拉松,對跑步新手來說,5公里可能很困難,走一萬步中等難度,走十分鐘相對容易,而穿上跑鞋則「非常容易」。兩分鐘法則的重點,是聚焦於這些最輕而易舉的行動——當你穿上跑鞋,走出家門,運動就水到渠成了。
這個方法也悄悄進駐我的大腦,每當想要偷懶或為今天的休息找理由時,「兩分鐘警報」便在內心響起,問我:「今天最低限度願意做的是什麼?」我便起身去做。即便行動微小,我依然為自己的起身感到滿意。如果你也感到目標難以啟動,不妨從最簡單的兩分鐘行動開始,感受思維轉變帶來的力量與成就感!
他人的苦勞➠我的樂趣➠生來合適的工作
專業能力其實是某項習慣經過精雕細琢後的成果。因此,書末用小篇幅分享了如何篩選那些能讓你更輕鬆從 A 進階到 A+ 的優勢習慣,作為職涯發展的有利方向。
我們無法否認「基因」與「成長環境」對於人的養成有著深遠的影響。以運動員為例,游泳選手與長跑選手的體型差異可能直接決定他們在項目上的優勢與劣勢,這樣的差異是必須接受的事實。而且這不僅限於生理結構,還包括心理條件等多個層面。然而,即使擁有合適的基因條件,若缺乏相應的發展環境,也難以孕育出卓越的人才。
當我們能接受這個事實,便能將其轉化為優勢策略。「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更有機會。」 當你選擇投入高度專注並培養技能的領域與自己的天性和能力吻合時,執行起來自然會更輕鬆。

努力沒有捷徑,但「選擇擅長的」可能事半功倍。
在我的成長經歷裡,外界總是不斷強調要發掘「熱情」、「興趣」與「夢想」。這些目標聽起來充滿抱負與理想,但對於熱愛嘗試不同事物,而非對「單一領域」產生高度興趣的我而言,職涯的路徑顯得格外顛沛流離,既無定性,也無定所,常常懷疑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但本書不談喜好與興趣,反而沿著習慣養成的核心概念,毫不猶豫地提出優勢論裡老派卻中肯的問題:「什麼事情對他人來說是苦勞,而對你卻顯得相對輕鬆?」
比如說,一樣是售後服務的工作,有些人面對客戶時總是抱怨不休,但你卻能從容地解決各種問題,安撫客戶情緒,並適當化解難題。雖然這未必是你的熱愛,但相較於他人,你能更輕鬆地完成這些工作,這或許就是你的優勢所在,值得發展。
但也就是「稍微」擅長了點,比不上傑出的那些人吧?
即便是具優勢的事情,也無法天生頂尖。然而,與其等待完美條件,不如先動身做點努力,讓自己踏上通往精通的道路。我們往往太快用「人有極限」或「條件不如」的想法限制自己。書中再次提醒我們:「在還沒有拿出與傑出人才相同的努力之前,永遠不要將差距歸咎於基因與條件不足。」
此外,人通常不會只有單一優勢。當我們無法再靠「更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時,可以憑藉「不同」成為少數的複合型人才,為自己創造主場。因此,多元學習與發展已成為現代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但關鍵在於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而非盲從最受歡迎的賽場。正如習慣養成,只有選擇那些讓你感到相對輕鬆,又帶有適度挑戰的領域,才能激發持續行動的動力。
三、生活實驗場 👩🏻🔬
聰明劃分空間,住出高效新生活
書中在「行為」與「環境」連結的觸景提示中提到,人的行為往往受環境與情境的驅動,而優先透過物理環境的調整,可以毫不費力地為新習慣鋪路。作者建議,針對屋內空間的使用,可以採取「一個空間,一個用途」的設計原則。例如,閱讀和學習僅在書桌進行;滑手機限定在客廳沙發;運動安排在床尾的一塊木地板上,鋪著瑜伽墊;而床鋪則只用於睡眠。
當空間被清晰劃分並配合特定功能進行使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根據環境中的物品提示,自動連結特定習慣的情境與狀態,從而大幅提升行動效率。例如,當你躺到床上時,因為床的功能被限定為「只用於睡眠」,大腦會迅速將其與「睡眠狀態」產生高度連結,進一步誘發睡眠行動的發生。這種方式能有效解決上床後滑手機或不易入眠的困擾。
自從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實踐這個方法,並堅持將手機留在床外。這個改變不僅顯著改善了我的睡眠品質,還意外幫助我戒掉了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的壞習慣。我深刻感受到這個小小的空間劃分帶來的巨大影響,並且會持續將這個概念應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十分推薦大家一試!
打造人際網絡 x Role Models 智囊團
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多項研究指出,基於適應性與生物基礎,人類在環境中往往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尤其是那些親近的人、多數的人,以及具有影響力的人。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想要打造自己理想的好習慣,其中一個方法是利用人類的歸屬感傾向,為自己創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社群拉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入一個具備以下特質的團體:
❶將你想培養的好習慣視為常態
❷與自身有共通性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個 ❶想練習英文 的 ❷AI 科技宅,那麼「科技宅英文學伴團」可能就是理想的選擇。通過參與這樣的團體,我能更深地浸入想要養成的習慣環境,與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一起努力,並由此意識到:「和我一樣的人,已經有很多在做這件事了!」這種認知大大提升了我的動力與吸引力。
我讀到這段時,心頭一震,內心不斷吶喊:「跨出舒適圈!加入有共同興趣的社團!這個想法已經在腦海中盤旋了一年,現在真的該起身行動了。」因此,我絕不會錯過將這個啟發納入讀書筆記行動計劃的好機會!希望讀到這裡的你,也能感受到一股沖勁,鼓起勇氣,為自己想實現的事起身行動。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感受——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每讀完一本書,腦海中似乎浮現作者的全息影像,他們帶著書中深刻的意念,逐漸組成我的智囊團,成為我生活中的指引者。讀完《原子習慣》後,James Clear 也加入其中,他彷彿化身為我的「習慣養成預警系統」,在生活中的每個決策時刻,低聲提醒我:稍微傾向於「更好」的一邊,「一點點也好」。
這一本書,我會推薦給誰?
由於這是一本暢銷多年、廣受好評的書,即使是像我這樣不太拖延的人,讀完後依然覺得收穫良多。《原子習慣》完全貼合了習慣養成的核心理念:輕薄易讀、學習門檻低。而閱讀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的啟發或再次點醒自己的想法,都可能為你帶來巨大的改變。在我看來,大概沒有什麼比這樣一本值得信任的書更能讓人放心一讀。因此,我只能誠心推薦——人手一本,沒有損失。
你有培養好習慣時遇到的困境嗎?
快來留言中與我們分享 📢